英國金融時報(FT)於23日報導,消息傳出台積電正與主要供應業者會商,研究去德國德勒斯登(Dresden)興建自己在歐洲首家半導體廠的可行性。若順利成行,這家全球最大晶圓代工業者,將可從德國欣欣向榮的汽車產業中獲利。

金融時報接獲爆料,台積電將於明年初先派遣一組,由資深高階主管所組成的團隊去德國,先去了解當地政府對未來這座晶圓廠的支持到什麼程度。還有,德國在地的供應鏈有沒有辦法符合台積電所需。

據悉,若這次德國訪問順利成行,將是台積電高層在半年內第2次拜訪。然後,台積電預計將做出是否要拿出幾10億美元投資蓋廠的決議。最早的話,可能2024年就會開始大興土木。

其實早在去年,就有客戶敦請台積電考慮要不要也在歐洲蓋一座廠。不過,就在俄烏在2月下旬正式開戰後,初步勘查工作也就宣告暫停。不過,在歐洲諸家車廠對在地製造的晶片產品有愈來愈多需求時,也使得台積電重啟這項計畫。

台積電要不要去歐洲設廠,對歐盟有很重要的影響性。尤其歐盟目前正在加速減少從亞洲進口半導體的依賴程度。因為從智慧手機一直到汽車等都需要這種關鍵零組件,故歐盟今年初也祭出高達430億歐元的獎勵金,希望吸引晶片業者來設廠。

金融時報報導,台積電現在與幾家材料以及設備供應業者所商討的重點,聚焦在是否這些廠商也可以投資這座廠房。晶圓製造所需之過程相當複雜,需要使用曝光顯影與蝕刻機器等超過50種設備,以及2000多種包括化學用品與工業氣體等不同材料。

飆升的能源成本以及大漲的通貨膨脹,已經讓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,急忙跑去找德國政府希望能拿到更多援助,好順利完成位於德國東部馬德堡(Magdeburg),造價高達170億歐元的工廠。

 

金融時報指出,台積電這座在德國東邊的德勒斯登廠,未來可能專心生產22奈米以及28奈米成熟製程,類似台積電在日本熊本與索尼等大日企共同投資的晶圓廠一樣技術。奈米,指的是晶片上每個電晶體的尺寸,奈米數字愈小,表示半導體愈先進且功能愈強大。

不過,若真的去德國設廠,台積電員工的負荷量會不會破表也是個問題。台積電超過5萬名工程師當中,已有500位左右攜家帶眷遠渡重洋至美國亞利桑那州協助建廠。同時,日本熊本新廠也需要再調度500到600位過去。

從台積電營收架構來看,歐洲、中東與非洲方面僅占台積電6%,至於北美則占65%之多。台積電發言人表示,不排除在德國德勒斯建廠的可能性。台積電、英特爾以及三星電子計畫在未來10年至少要投資3800億美元建廠,分別選在台灣、韓國、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愛爾蘭與以色列等。

目前雖正逢半導體低潮期,供給大於需求也造成庫存水位頗高。金融時報指出,全球半導體產業預估最慢在2030年之前,規模將高達一兆美元。因為蓋一座半導體新廠需要數年之久,同時也要確保投產水準,故晶片製造業者應該仔細思量,如何在這短短7年左右的時間內,滿足市場預期所需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財經新聞
    全站熱搜

    科比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